到校學前康復服務18/19年常規化 增4000名額冀致「零輪候」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7/02 19:29

分享:

分享:

竣銘媽媽(左)常陪兒子(右)受訓,從中掌握不少技巧,並學會處理兒子的情緒問題。(照片由政府新聞處提供)

特首林鄭月娥於去年施政報告中公布,擬於今個學年起每年預留4.6億元,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納為常規服務,接受服務的幼兒名額2年內將由3000個增至7000個,冀達學前康復服務「零輪候」的目標。

政府新聞網今上載短片介紹有關服務,3歲半已被評估為學習發展遲緩的張竣銘,早於幼稚園高班已接受相關服務,張母坦言因不懂處理兒子突發情緒問題,學校舉辦的親子活動亦不敢參加;想為兒子輪候早期訓練,惟社工又料需待1年半以上,擔心錯過治療黃金期。

張母隨後獲悉兒子就讀的浸信會培理學校,參加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,並由協康會到校提供訓練,遂報名參加。竣銘自幼稚園中班起受訓,上課期間亦有專員定時到校觀察及跟進,提供所需訓練;又每周到協康會轄下訓練中心接受大肌肉訓練,提升平衡力、跑跳和攀爬能力。

張母直指,兒子受訓至今已近2個學年,學習及情緒均大有改善,形容兒子「判若兩人」,自己亦從計劃獲支援:

老師以前跟我說的都是他的問題,現在說他很天真、活潑、開朗,令人喜歡。學習方面,他基本上已完全跟上進度。

協康會區域經理莫惠霞指出,校內訓練可予兒童於熟悉環境學習,更能投入,同時團隊亦可與老師緊密合作,看到兒童的實際需要,可更準確評估並提供訓練。

浸信會培理學校校長翁巧香稱,兒童接受同一教學方式,會有明顯進步,融入常規學習亦不影響上課秩序,每位教師都會感到高興,減輕不少壓力。